当前位置: 首页 百科知识

预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全面预算管理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5-05-02 07:11:19 浏览量:100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全面预算管理的前世今生,相信大家都了解过,或接触过,或直接从事过全面预算管理,那么,你知道它是从何而来的吗?又将到哪里去吗?

本文导读:

一、预算管理的起源

二、预算管理的发展历程

三、全预算管理的概念及核心思想

四、全预算管理的落地的手法

开始讲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讲一个小故事:

Long long ago ...某个洋的彼岸,曾经有一个小村庄,里面住着一群勤劳的农民。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通过一年四季的劳作,努力种植粮食和蔬菜,希望能够有丰收的一年。但是,他们发现每年种下的粮食和蔬菜,需要付出很多成本,最终能收获多少心里没有底;而且一年当中,总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比如洪水、旱灾和病虫害等等,这些都给他们的收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影响多少也不可预计。为了解决这些个问题,他们开始制定一个简单的测算表,将来年的种植计划、预计的产出和将要开支的成本都列出来,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这就是预算管理的雏形,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预算管理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当中。

一、预算管理的起源

关于预算管理的发明者/创造者,没有明确的答案。有些学者认为美国发明了预算管理,将其视为一种美国管理模式。据此观点认为预算管理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美国。当时,预算管理的理念被广泛应用于公共部门,旨在提高政府财政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20世纪5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企业竞争的加剧,预算管理理念开始应用于企业,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成果。

当时,企业在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日益增加的经营风险以及越来越严格的财务监管制度时,迫切需要一套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老先生等人,开始探讨和研究全面预算管理的作法。20世纪 60年代初,预算管理被西方国家一些企业当作内部管理制度应用,经营者制定预算目标,拟定激励方案,以此来激励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一起共同提高经营绩效。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全面预算管理在行业内的成功实践,逐渐得到其他企业的关注和借鉴。全面预算管理方法开始在美国企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了一份题为《预算管理的新潮流》的报告,将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和实践推向了全球,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方法。

“预算不是一场数字游戏而是围绕战略目标的设立而进行思考的一个过程”——彼得·德鲁克

有些学者认为,预算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当时日本的企业开始采用预算管理方法进行资源的分配和管理。这是一种涵盖了企业所有方面的资金管理方法,包括销售、采购、生产和财务等各个环节的预算编制和控制。它主要由“三表一图”(即预算收支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成本图)构成,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比对,以便企业做出更加精准的经营决策。

也有学者认为,预算管理的实践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欧洲企业。最初在 13 世纪初由英国政府首创,以英皇签署的《大宪章》规定的形式服务于英国政府,对政府部门费用进行控制。同时,也有一些人将预算管理的起源归于工业革命时期的法国,认为那时的企业已经开始使用预算来管理经营活动。总之,预算管理是在工业革命时期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二、预算管理的发展历程

预算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单一预算管理、到部门预算管理、再到全面预算管理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预算管理的作用逐渐从简单的成本控制和计划编制,转变为企业战略制定和执行的重要工具。

在早期,预算管理主要应用于制造业领域。通过预算管理,企业可以将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环节,针对每个环节进行预算口径的统一、预算编制、执行、监控和调整,实现全面管控。在全面预算管理中,预算的编制不仅包括财务预算,还包括非财务预算,如生产计划预算、销售计划预算、采购计划预算等。这些预算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完整的预算体系。在执行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进行监控和调整,及时进行预算控制,确保企业按照预期计划顺利运营。

全面预算管理的做法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效果。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企业可以有效预计未来,控制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增强风险控制能力,优化决策效果等。此外,全面预算管理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跨部门协同,促进信息共享和沟通,提高组织管理效率。

然而,全面预算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全面预算管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预算编制和执行需要协调多个部门和环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甚至可能会干扰到正常的业务运营。

其次,预算只是对未来的一种人为主观预测,编制的过程很难做到严谨,存在主观的博弈。

第三,全面预算管理可能会导致过分关注短期效益而忽视长期目标。如果预算体系不够灵活,不够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可能会失去机会,甚至会陷入固步自封的危机。

但是,优秀的管理方法总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创新和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竞争环境。目前全面预算管理越来越强调战略、绩效和风险管理等要素的组合,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目标落地的重要工具;并且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包括企业、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等。

“企业应该采用预算管理方法来进行资源的分配和管理,并且应该将预算管理和战略管理相结合,以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彼得·德鲁克

21世纪,随着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面预算管理迎来了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数字化转型不仅提高了预算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还为预算管理带来了更多的创新方式和实现路径。数字化预算管理的概念逐渐普及,成为了当今财务管理的热点话题。通过数字化手段,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全面地预测和管理自身的财务状况,提高预算编制的精度和效率,实现预算管理的全面升级。

综上预算管理发展的历程,总结预算管理演变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就是在今天,仍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从0到1,从粗放到精细,实现战略落地的重要步骤:

  1. 雏形阶段,这个阶段重点是成本费用的预算,通过“标准成本”“费用标准”“差异分析”等专门的方法,以财务控制和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为目标。
  2. 财务计划管理阶段,这个阶段引入了“弹性计划”“盈亏平衡分析”等方法,用货币计量的各种财务方法从静态和动态上关注影响利润的指标,特别关注资金运用效果,为拓展战略预算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3. 体系管理阶段,这个阶段强调建立建全以目标利润为导向、以销售预算为起点的预算管理体系。该体系使得预算管理内容逐步由财务计划向业务活动延伸,集“计划、协调、控制和激励评价”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机制,丰富了预算管理的内容。
  4. 战略-预算管理阶段,该阶段引入了“战略”,并运用了“平衡记分卡”及“作业成本法”等新兴工具,注重对如客户、财务、内部组织流程及员工成长等方面的规划。战略、平衡计分卡与预算管理的结合,代表着一种以战略为导向的前沿的、完整的且具有内部关联逻辑的全面预算体系产生,也代表着基于战略落地的预算管理新型企业管理模式的产生。

三、全预算管理的概念及核心思想

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定义为“企业以战略目标为导向,通过对未来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活动和相应财务结果进行全面预测筹划,科学、合理配置企业各项财务和非财务资源,并对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分析,对执行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导经营活动的改善和调整,进而推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管理活动

预算管理是一种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控制的管理方法,其核心理念是在经营决策中贯彻预算思想,以确保企业的长期经营目标与日常经营活动相一致,避免短期行为对企业未来带来的潜在风险。

企业在制定计划和决策时,将战略目标的实现作为目标,以预算作为基础和牵引,通过战略解读、经营计划、预算编制、执行、监控、分析和调整等环节,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成本的有效控制。预算管理主要包括财务预算和经营预算两种类型,其中财务预算主要关注企业的资金收支和财务状况,经营预算则涉及企业各项业务的战略承接、预算编制和控制。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制定合理的预算目标和预算方案,对预算执行进行有效监控,及时调整预算方案,以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四、全预算管理的落地的手法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全预算管理的落地有章法可循,这里简单介绍一两个手法:

1.清晰战略法

首先,灵魂自问,企业有没有战略?

企业经营的过程始于战略,战略是选择正确的事而不是正确的做事,一个好的战略应清晰地描述出公司的未来方向及实现的成功要素。我接触过许多民营企业的老板,要么是自己对未来的发展不清晰,要么不愿意与下属分享自己的想法,认为这是涉及到最高的机密。当进行全面预算项目实施时问及该公司的战略目标及关键成功要素时,公司中高管们一脸茫然,表示从来都没有参加过战略制订的过程,战略如何落地更是不知。“在未来3年成为该行业的头部企业”,但如何定义“头部”,就似乎意见不太统一;当被问及成为头部的关键成功要素时,有人认为研发是关键,有人认为渠道整合,有人认为是构筑核心竞争力...

战略制订的过程是考验企业战略能否得以贯彻执行的一个过程。在制订战略目标的同时,应详细描述企业的关键成功要素,反复分析公司的现状及执行力情况,同时让企业中高级管参与战略制订的全过程,使大家深刻理解预算与战略之间的关系,避免预算的编制成为一场年年躲不过的数字游戏。

其次,灵魂再问,企业战略谁在承接?

将战略目标有效的分解给各执行层,也是困扰企业管理者的一个突出问题。执行层的经营计划是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具体的战术目标,而各项战术目标的实施结果对完成公司战略目标的监控作用须以具体可量化的指标来实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KPI关键绩效指标。如果说公司的战略目标可以被董事会量化的话,那么作为执行层面的战术目标更应该被“指标化”。

最后,灵魂三问,他如何承接?

战略有了,目标分解了,也有了责任考核指标,接下来就要看执行。但往往执行的过程是VUCA的过程,这时候就是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贯彻落地执行了。这时候PDCA可以大行其道。

2.科学分钱法

企业建立科学分钱法是为了更好地激励员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科学的分钱方法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绩效和效益。它是全面预算管理实现闭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分钱法还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薪酬制度,避免因为薪酬分配不公而导致员工流失和团队士气下降的问题。

全面预算管理常入的坑

本文分类:百科知识

本文标签:无

浏览次数:100 次浏览

发布日期:2025-05-02 07:11:19

本文链接:http://www.pl5yc.com/baike/jMoN731mpQ.html